1. 神经内科出凝血现状:
神经科作为院内VTE防控的高危科室,是院内VTE防治的重点所在。血栓四项有助于提高神经内/外科患者VTE规范化评估和预防措施的实施,降低院内VTE的发生。
神经内科疾病涉及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系统的一类疾病。科室涉及的疾病种类多,常见疾病包括:脑卒中、脑出血、脑梗塞、脑膜炎、神经系统感染、脊髓损伤等等,对于神经内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通常需要医师进行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常规实验室检测、脑电图、影像学、神经肌肉电图等),以确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但对于对于涉及出凝血早期变化,疗效监测、预后评估等方面,出凝血的检测又显得相对局限。所以对于神经内科涉及出凝血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及预后评估至关重要。
2.血栓四项临床意义:
名称 |
参考值 |
临床意义 |
凝血酶-抗凝血酶III复合物(TAT) |
<4.0ng/ml |
· 凝血系统启动的标志。
· 可直接、灵敏地反映凝血系统的活化程度,早期预测血栓的形成和再栓的复发。
· 抗凝治疗的敏感指标,升高提示凝血酶合成增加、凝血功能亢进,机体处于高凝状态。 |
纤溶酶-α2抗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 |
<0.8μg/ml |
· 直接反映纤溶酶的生成,提示纤维蛋白溶解亢进。
· 启动纤溶系统的标志,反映了纤溶酶的激活程度,预测血栓形成,指导抗纤溶治疗。
· TAT/PIC 的比值约为 5:1 时,凝血和纤溶处于较为平衡状态。
· > 5:1 时,提示凝血系统占优,机体易形成血栓,反之则容易出血。 |
血栓调节蛋白(TM) |
3.8-13.3TU/ml |
· 提示患者血管内皮受损,而内皮细胞的损伤可促使凝血的启动。
· TM 通过肾脏代谢,肾功能损伤时 TM 也可升高。 |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复合物(t-PAIC) |
男性:17.0ng/ml 女性:10.5ng/ml |
· t-PAIC 浓度增高既是血管内皮损伤的标志物,也是纤溶系统激活的标志物。
· 反映机体纤溶功能时,t-PAIC 比 PAI-1 更加可靠。 |
3.
填补常规监测的空白
常规凝血四项、D-二聚体等凝血相关的实验室指标已广泛应用于血栓栓塞的评估与辅助诊断、抗栓药物的效果监测等领域。但血栓栓塞临床症状出现前的早期诊断仍具有一定难度,血栓四项生物标志物水平在血液高凝状态和 / 或血管内皮损伤和 / 或纤维蛋白溶解发生时即会不同程度的升高,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血栓栓塞临床症状出现前实验室诊断的空白。
4.神经内科应用价值体现
血栓四项动态监测有助于:
· 对于血栓高危人群血栓进行早期诊断、风险评估和治疗疗效评价及健康人群血栓风险筛查。
·对于血栓性疾病、DIC早期诊断,溶栓治疗监测,以及血管内皮损伤识别能力;
· 对于出凝血异常的凝固系统及纤溶系统平衡的评价等。